酒都是如何命名的呢?

   日期:2018-03-05 14:19     浏览:32    
自从“酒”产生后,古往今来关于酒的创造就从没有停止过,酒的种类究竟有多少种,恐怕很难得出一个具体的数字。且不论那些早已失传,只能在史籍上寻得一些踪影或者根本消失得无从考证的古代酒类,单是流传至今世界各地的名酒就数不胜数。那么这些酒都是如何命名的呢?

在中国,为酒命名的方式有以下几种:


以酒的产地命名:如产自西南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的“茅台酒”、四川古蔺县二郎镇的“郎酒”、山西汾阳的“汾酒”、“绍兴酒”、“西凤酒”、“兰陵美酒”、“泸州大曲”等。

以酒的原料命名:像人们非常熟悉的葡萄酒、苹果酒、青梅酒等。还有像驰名中外的名酒“五粮液”是以玉米、大米、高粱、糯米、养麦五种粮食为原料,乌镇名酒“三白酒”是以白米、白面、白水成之的。白居易诗中“青旗沽酒趁梨花”所描绘的就是唐宋时代杭州有名的“梨花春”,这种酒要在梨花开放的时候,以梨花捣汁为原料酿成。

以存储器命名:四川郫县古代有一种名酒是装在当地盛产的一种竹筒里,然后以丝带蒙上蕉叶包扎出售,故名“俾筒酒”。

以酿造方式命名的酒:绍兴黄酒中有一种称为“加饭酒”就是在酿酒过程中,增加酿酒用米饭的数量,用水量较少,则酒质更为醇厚,气郁芳香。在北京最受欢迎的酒无疑是“二锅头”,这个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比熟悉的酒之所以叫“二锅头”,就是因为它掐头去尾,只摘取经第二次换入锡锅里的凉水冷却而流出的酒。烧酒的原料一般可以经过五到六次的发酵和上锅,蒸酒时用作冷却器的称为锡锅,制此酒时,“锅头”酒的浓度比较高,可达到75度以上,而后浓度不断地下降,锅头和后几锅的酒都做他用,而只有二锅的酒浓淡适宜且纯正绵香,“二锅头”也就以此得名。

以古人名、产家名等命名:如以传说中酒的创始者命名的“杜康酒”、根据文君当垆典故命名的“文君酒”、根据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命名的“麻姑酒”、产自河北省徐水县以“竹林七贤”中嗜酒如命的刘伶命名的“刘伶醉”、以中国第一家葡萄酒生产企业——张裕葡萄酒公司命名的张裕系列葡萄酒等。

除此之外,我们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一些描写酒的特殊名称,但其并不是指代某种具体的酒,而是酒的代称,大多出于某个典故,既风雅又描绘得形象有趣,可以称为酒的别号或雅号。下面就列举几个酒的雅号及其出处,与您共赏。
黄流
出自《诗·大雅。旱麓》中“瑟彼玉瓒,黄流在中”一句,陆游在《题斋壁》一诗中描绘了“昼存真火温枵腹,夜挽黄流灌病骸”的悲苦情境。宋人诗句“加餐宜白粲,取醉喜黄娇”中“黄娇”词也代指酒,是娇媚人之意,因而比“黄流”之说更婉转。黄流一词应用很广,至今日人们虽不以“黄流”比酒,但却用“灌黄汤”来指责某人醉酒失仪或一味贪酒不务正事,“黄汤”一词就从“黄流”演变而来。

蚁、蛆
中国古人常用“春蚁”、“玉蚁”、“腊蚁”、“素蚁”、“浮蛆”、“玉蛆”来代表酒,如韦庄在《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》诗中写道,“闲招好客斟香蚁,闷对琼华咏散盐”。白居易有诗云:“香醪浅酌浮如蛆”,在其非常著名的《问刘十九》一诗中写道: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绿蚁就是酒面上的绿色泡沫。以蚁和蛆代称酒,与古代造酒的方法有关,古代酿酒尤其家酿,没有经过榨煮过程,酒母中掺水后,酒熟即可过滤取饮,过滤不净,便有米粒、碎渣浮在酒面,形状似蚁似蛆,非常形象,只是这些外形令人生恶的小虫,却经过诗人的艺术加工后,反而变得惟妙惟肖。

天禄
《汉书·食货志》中描述:“酒者天之美禄,帝王所以颐养天下,享祀祈福,扶衰养疾。”在很多古代传说中称酒是上天的杰作。隋朝末年,地方割据者王世充自立称帝,国号郑,他对诸臣说过,“酒能辅和气,宜封天禄大夫”。


早在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有将酒称作“春”的说法:“十月获稻,为此春酒,以介眉寿。”司空图《诗品·典雅》中有句云:“玉壶买春,赏雨茆屋”、杜甫《拨闷》中:“闻道云安曲米春,才倾一盏即醺人。”苏轼《洞庭春色》:“今年洞庭春,玉色疑非酒。”酒称作“春”的原因有二:一是酒多是冬酿春熟,人们常称之为“春酒”。二是魏晋以来,出现了一种做春酒的酒曲。于是就把用春酒曲酿的酒很自然地叫做春酒了。春是四季之首,又代表着欣欣向荣、温暖和煦,是非常令人向往的,至唐代人们更喜欢将酒称为“春”,将酒杯称作春杯、饭桌称作春台,更有很多名酒都以春来命名如:玉壶春、剑南春、蓬莱春、梨花春、洞庭春、武陵春。

杯中物、壶中物
这个别称非常容易理解,都因酒盛在大杯中或置于壶中而得名。陶潜的《责子》诗中写道,“天运苟如此,且进杯中物”。杜甫在《戏题寄上汉中王》诗中写道,“忍断杯中物,眠看座右铭”。张祜在《题上饶亭》诗中写道,“唯是壶中物,忧来且自斟”。

欢伯
酒能给人们带来欢乐,忘却烦恼,所以又被称之为欢伯。“欢伯”最早出自汉代焦延寿的《易林·坎之兑》:“酒为欢伯,除忧来乐。”这也是为何人们总是对酒念念不忘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很多古诗词中都曾用“欢伯”作为酒的别号,如宋代杨万里在《和仲良春晚即事》诗之四中写道:“贫难聘欢伯,病敢跨连钱”。《题湘中馆》诗中云:“愁边正无奈,欢伯一相开。”清代钱谦益《次韵徐叟文虹七十自寿》亦写出了:“浮生作伴皆欢伯,白眼看人即睡乡。”

忘忧物
与“欢伯”的取意相同,都为突出酒能令人欢乐的妙用。东晋时期,归隐田园,偏好饮酒的陶潜在《饮酒》诗之七写道:“泛此忘忧物,远我遗世情。一觞虽犹进,杯尽壶自倾。”唐代白居易诗《钱湖州以箬下酒李苏州以五酸酒相次寄到无因同饮聊咏所怀》中有:“劳将箬下忘忧物,寄与江城爱酒翁。”

扫愁帚、钓诗钩
“扫愁帚”正应了人们在心情不快时喜欢喝酒以“借酒消愁”、“一醉解千愁”,酒像扫帚可以把忧愁烦恼像尘埃一样一扫而清,但往往当人从酒中清醒后“举杯消愁愁更愁”之感又会油然而生。酒与文人更是有着不解之缘,李白、苏东坡、陶渊明这些文坛巨人都极为好酒,而中国文人往往又因其不屑同流合污的傲骨而多不得志,因此借着愁绪,酒成为他们吟诗作文的必备品,微醺时灵感如泉涌,多少流传至今的千古佳句都是诗人借着酒力一气呵成。凭借酒的这两种特点,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《洞庭春色》一诗中称酒为“扫愁帚”、“钓诗钩”:“要当立名字,未用问升斗。应呼钓诗钩,亦号扫愁帚。”苏东坡在诗序中记载洞庭春色是安定郡王(赵世凖)以黄甘酿就,色香味三绝。

般若汤
佛家禁止僧人饮酒,但有的僧人却偷饮,所以般若汤是和尚对酒的隐语,宋窦革在《酒谱·异域九》中写道:“天竺国谓酒为酥,今北僧多云般若汤,盖瘦词以避法禁尔,非释典所出。”苏轼在《东坡志林·卷二·僧文荤食名》记载:“僧谓酒为‘般若汤’外,还称鱼为‘水梭花’,鸡为‘钻篱菜’,都是些掩耳盗铃、自欺欺人让世人嘲笑的把戏罢了。”关于“般若汤”起源,《释氏会要》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传说:唐代长庆年间,有个游方僧人去一个寺院挂单,(单,指僧堂里的名单;行脚僧把自己的僧衣挂在名单之下,指行脚僧要在寺院投宿)命寺中侍者买酒回来,寺僧大怒斥其不守清规,便夺过酒瓶掷向柏树,顿时酒瓶摔碎而酒却全部凝滞在树上,这游僧说:“我诵《般若经》,要喝一杯酒,便声音洪亮。”遂将酒瓶拼合收回泼出的酒,竟滴酒未失,而后便潇洒地将酒灌人肚中。其实将酒称为“般若汤”还有一层深意:般若(b6 re)是佛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名词,它是梵文的音译,是智慧的意思。爱酒之人必是认为杯酒下肚,虽然沉醉可却最易忘却烦恼而表现得得意忘形,往往在这时可以突然顿悟出平日不可发觉的人生真谛,如同受到“点化”而心智倍增。

曲秀才
也可称作“曲生”、“曲道士”、“曲居士”,虽然叫法不同,但故事都大致相似,唐郑綮的《开天传信记》载:道士叶法善某日与一群朝中官员相聚,其间大家都想吃酒,此时突有一少年闯入,自称“曲秀才”,在席间高谈阔论,举座皆惊,谈罢起身后又如风旋转。叶道士看出他是妖魅所变,便暗中用小剑刺他,没想到“曲秀才”被刺倒后变成一个酒瓶装满了香醇美酒,在座之人笑而饮之,坐客皆醉。明代清雪居士有“曲生真吾友,相伴素琴前”的诗句。清代北轩主人写有“春林剩有山和尚,旅馆难忘曲秀才”的诗句。

圣人和贤人
源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徐邈传》和《异苑》,把清酒称作“圣人”,把浊酒称为“贤人”。东汉末年,曹操主政,下令禁酒。徐邈是曹操属下的尚书郎,却无视禁酒令,每日喝得醉醺醺,别人问起便说是“中圣人”了,曹操知道后大怒,不知道“圣人”是何物,在旁的虎牙将军鲜于辅解围道:“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,浊者为贤人。”徐邈品行端正,这只是他的醉话而已,曹操遂原谅了他。曹丕继位后,一次,见到徐邈问道:“你近来还‘中圣人’么?”徐邈答日:“时复中之。”曹丕笑道:“名不虚传。”

青州从事与平原督邮
二者都是酒的别称,典故出自《世说新语》。魏晋时期,桓温手下的一个主簿善于辨别酒的好坏,他把好酒叫做“青州从事”,因为青州有个齐郡,齐与脐同音,好酒力一直达到脐部,从事又是美差。把次酒叫做“平原督邮”,因为平原郡有个鬲县,鬲与膈同音,次酒的酒力只能到达胸腹之间,而督邮又是贱职。宋代苏轼在《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》中,写有“岂意青州六从事,化为乌有一先生”。李清照《感怀》中也写道:“青州从事孔方君,终日纷纷喜事生。”

除此之外,酒常见的别号还有酿、牵郎、流霞、甘波、天乳、芳蚁、香糯、椒雨花、含香王、三酉、玉友、红友、狂药、福水、醇醪、醑、玉液、琼浆、醍醐、白堕、茅柴、冰醪、壶觞、金波、黄封等等。
 
 
更多>同类信息

推荐图文
推荐阅读
点击排行
Email:121594098@qq.com
皖ICP备15003238号-5
Copyright 心痒老酒网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