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酒礼酒俗

   日期:2018-04-27 09:26     浏览:55    
“扣指礼”
当主人斟酒时客人把拇指、食指、中指挰在一起,轻轻在桌边点几下,以示感谢,就叫“扣指礼”。据说来自民间传说。乾隆私访江南,让太监坐其身旁一起饮酒。按朝廷礼节,奴才见主子要三跪九叩。可私访不能暴露身份,聪明的太监就想出这么个办法,用三个指头在桌边点九下,象征三跪九叩。后流传至民间,只是不点那么多下了。这个礼节在广东、福建、香港以及新加坡、马来西亚尤为盛行。

“无三不成礼”

这是一句劝酒话:第一杯说是敬酒,第二杯则是好事成双,第三杯就来了无三不成礼了。穷其原因,同祭祀有关。民间祭祀,要向天、地、鬼神各敬一杯酒。在一些少数民族,主人向客人敬酒时,客人必须用手指沾一沾酒并向天空弹三次,或向上、向前、向后各弹一次,都是这个道理。逐渐人们将其用到喝酒上了,所谓“酒过三巡”也是这个意思。

“碰杯须喝干”

通常说“干杯”是象征性的,入碰杯则须喝干,还要到过来,若有酒滴出,要罚酒一杯。特别是山区,这一点很讲究。“干杯”的意思是对朋友要全心全意,喝一半则代表半心半意,看不起人了,实际上,饮酒干杯的习俗,古时就有。东汉王符的《潜夫论》中有“引满传空”的说法,也就是干杯后亮底让人查看的意思。古人称干杯为“釂”,《礼记·曲礼》:“长者举未釂,少者不敢饮。”

“揪耳朵换酒礼”

这是苗族人喝酒时别具一格的礼节。喝时,双方站起,各自用左手揪住对方的耳朵,又各自用右手端起酒杯递给对方,同时喝干酒以后,再相互间喂一块肉,方算完毕。表示二人亲密无间,情同手足。

“摔喜酒杯之俗”

中国古俗饮“合卺酒”,至今云南衰牢山彝族结婚仍将葫芦破成皮瓢,系上丝线悬于空中,新郎新娘作交瓢饮。于此相反,巴基斯坦人有力摔喜酒杯的习俗:新人同喝完结发酒后,奋力掼击杯子,杯子粉碎不能复合,象征永不离异,碎片越多,则越幸福美满。

“转转酒”

彝族人饮酒不拘形式,不分生人熟人,不讲场合地点,席地而坐传杯轮饮,称之为“转转酒”。要是逢年过节,阿咪子(姑娘)还抱着酒坛,插上竹竿,在家门口的路上向行人劝上几口方让其上路,如未婚男子喝酒之后便可求爱,此谓“竿竿酒”。这种饮法在西南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比较常见。此外,彝族还有喝“鸡血酒”的习俗,类似江湖上“歃(sha)血为盟”。有名的“彝海结盟”,便是红军通过彝区时刘伯承与小叶舟举行的一次有历史意义的盟誓。

“以酒酹地(水)”

酒在古代是敬神祭祖用的,不论王室宗庙或民家私家,祝祷之后须以酒酹地,祭祷江河则以酒酹水。经过这番仪式后才宴飨。通常酹酒有一定形式,并非随意泼洒。必须恭敬肃容,手擎杯盏,默念祷词,然后将酒先分倾三点,最后将余酒洒一半圆形。据明人徐复祚《三家村老委谈》载:这是用酒在地上酹成三点一长钩的“心”字,表示心献之礼。由于有这一未饮先酹酒的祭祀仪式,平常饮酒也有酹酒后再饮得习俗。苏轼《念奴娇》“一樽还酹江月”就说明了这一习惯。以上这一酹酒习俗,蒙古族、苗族等少数民族也有,但往往是手指蘸酒,对天、对地弹酒。

“傣族人敬酒不喝抱头灌”

饮酒是傣族人民生活中一大乐事,几乎每餐必饮。若贵客来,赛中姑娘还要托银盘敬酒,如敬而不饮,可以抱着客人的头硬灌下去。灌酒的办法是,姑娘敬酒时,先呷一口,再放一个钱币在盘中,请姑娘代饮。饮至兴浓,则歌舞齐上,热闹非凡。

“迟到罚酒”

现代人饮酒迟到,或来闯席,就会提出罚酒三杯。实则是一古老的定约,至迟2000年前的春秋时代已有此风俗了。《韩诗外传》载:齐恒公宴群臣,规定“后者罚一经程”(“经程”是一容器,应该很大,不可考)。书载:“管仲后,当饮一经程,而弃其半。曰:‘与其弃身,不宁弃酒乎!’”

“酒筹”

古人饮酒时用以计数的筹码,用竹木或牙膏雕刻而成。酒筹由司酒的人(古称酒录事)掌管(坐在主人右侧),用以记巡数、行酒令。另一种用途,是酒令中最常见的,即行筹子酒令的工具。席上还设免酒筹,抽到此可免饮。行酒一周称一巡,三巡之前按座位尊卑大小依次斟酒。正宴以北首面南为尊,如两人,以左为尊;其余依次是面北、面西、面东,主人及司酒都面东。如果是便宴,则以坐东面西的席位为最尊,其次序均按正宴的规则向东移一方排定。三巡以后,喝酒可以随便了。通常是由左至右逆时针方向进行。“酒过三巡,食供两套”,行酒令、罚酒等都用酒筹计数,以免赖酒或作弊。有时郊外游宴,不带酒筹,便折花草为筹码,有如现代人用火柴棒计数一样。酒筹可以显示宴会进行情况,也是进菜上食的一种参考。唐诗中常有这类记载。元稹诗:“牙筹记令红螺碗。”白居易诗:“醉折花枝当酒筹”,“稍摧朱蜡炬,徐动碧牙筹”。

“流觞曲水”

据史书记载,周朝时,按郑国习俗,农历三月上旬巳日,人们聚于水滨洗濯宿垢,祓除不祥,名为“修禊”(也称“祓禊”)。后来,结合这种祭祀仪式又形成了临河宴饮、踏青春游的风俗。约自三国以后,更发展为一种饮酒风俗叫“流觞曲水”(亦称“曲水流觞”)。每逢农历三月初三,人们于溪边聚会,置杯于溪流之中,注酒于杯,杯流至人前则取而饮之。人们认为这样会祓除不祥。王羲之的《兰亭集序》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活动后写就。

明清以后,“曲水流觞”也用来点缀风景。如北京故宫乾隆花园、中南海、潭柘寺、香山等处都有亭子与微型水渠相结合构成的景点。一般称之为“流杯亭”。类似的景致,全国不下几十处。
 
 
更多>同类信息

推荐图文
推荐阅读
点击排行
Email:121594098@qq.com
皖ICP备15003238号-5
Copyright 心痒老酒网 Rights Reserved.